close

我們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回收品,從外帶食物的包裝到網購的包裹,甚至是家中不用的傢俱用品等等,都經過不同管道被回收掉,但是,有些東西回收了,真的有被利用到嗎?從小被國小老師唸到煩的各種回收注意事項是不是真的對回收產業或是我們的環境有實質的幫助呢?

 

近期後端回收人員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包裝的材質變得越來越複雜,一個寶特瓶的瓶身、瓶蓋、和外面的膠膜都是不一樣的塑膠材質,所有被一般大眾丟進資源回收的物品都得經過人力分工,一個一個的把不同材質分出來再賣給能夠賦予這些不同材質的廠商做不同的應用,這其中又有許多為了節省包裝成本的企業而選擇較難回收利用的材質,或是在製作的時候參入不同材質的塑膠,都會使後端的回收處理員非常辛苦。

 

國內目前的資源回收體系,是建立在「延伸製造者責任」的精神,環保署先從源頭向製造、輸入業者收取「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資源回收管理基金,並依照不同材質,訂定不同費率,再把錢拿來補貼後端,從事回收跟再處理的業者。

 

但是要回收的東西百百款,其中有些不會被收「回收清潔處理費」,例如塑膠類廢棄物,像是裝玩具、電池這類軟殼薄片塑膠雖然要回收,但並沒有在源頭向製造、輸入業者收錢,因此就算認真回收,也沒補貼可拿,在這堆全部混在一起的回收品被載到回收廠時,可不可以拿到補助的問題也是一個回收處理員經常碰到的問題。

 

因此回收業者們,像是高雄資源回收廠、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等,呼籲政府要單一化包裝的材質,並且在補助方面讓回收體系變得更公平,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可以教育一般民眾在家中就開始分類不同的回收項目,並將不同種類分配成一個星期中回收車服務的時間,例如星期一收塑膠、星期二收玻璃、星期四收紙類等等,降低回收業者分類的人力成本,並且讓一般大眾有更好的回收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產業萬事通 的頭像
    產業萬事通

    工商達人新鮮報

    產業萬事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